-
索引号:
2024/00031633
-
主题分类:
电子政务
-
发布机构:
河北欧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 成文日期:
-
名 称:
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 文 号:
-
发布日期:
2024-12-31
- 主题词:
-
有效性:
有效
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完善沧州经济开发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精准开展绩效评级,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加强部门(单位)应急联动,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沧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沧州经济开发区辖区内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各相关部门(单位)需要组织开展的应急响应工作。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预案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扬沙、外地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四)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作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出发点,科学制定减排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带来的危害。
科学预警,及时响应。按照市大气办通知要求,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减缓污染程度。
差异管控,安全第一。坚持“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实行差异化管控,严禁“一刀切”。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措施,应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统一指挥,强化落实。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各职能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的应对工作,根据部门(单位)职责分工,确保应急响应工作高效执行。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全区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应急响应等工作。组长由管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大气办)设在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承担措施落实、督导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支持保障等责任。
宣传网信部(统战部):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负责在沧州经济开发区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准确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信息进行发布提醒。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经济发展局: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积极协调应急响应状态下的清洁能源调配工作;向区大气办提供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名单,督导检查工业企业料场扬尘污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对加油站、批发仓储企业油气回收设施进行督导检查;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其他工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社会事务局: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督导区内教育机构落实重污染天气期间减少或停止户外活动直至停课等措施;组织开展针对学生的重污染天气预防与改善个人环境行为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向区大气办提供民生保障建设项目清单,并对民生保障建设项目在重污染天气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公安分局:编制本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按照政策要求落实烟花爆竹禁限放管控措施;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交警中队:编制本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按照上级要求落实重污染天气情况下车辆限行具体措施,保障公众出行顺利;按照上级制定的远端绕行路线,做好绕行疏导分流、交通保障等工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财政局:加大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监督检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应急技术支持和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生态环境分局: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测、预警系统,按照市大气办要求提前发布预警通知;按照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要求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督导检查;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负责督导应急响应期间建筑工地及非道路移动机械落实应急响应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其他工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行政执法协调联络办公室: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检查辖区建成区内露天烧烤、露天焚烧树枝(叶)、垃圾或者其他物品等行为;负责建成区主次干道两侧公共用地上的料场取缔工作;制定区内道路保洁、增加洒水频次等措施,对垃圾、渣土、土方运输车辆进行密闭、覆盖管理,杜绝扬撒遗漏现象;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其他工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社会基层治理保障中心:编制本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负责应急响应期间检查辖区内建成区外露天烧烤、露天焚烧树枝(叶)、垃圾或者其他物品等行为,负责农村散煤排查整治;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其他工作;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应急管理局: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负责督导企业在应急响应期间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贯彻落实相关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编制本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在重污染天气下加大对煤炭和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完成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区大气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监测与预报
(一)监测。生态环境分局负责提供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同时做好数据收集汇总、研判等工作,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为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报。生态环境分局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气象信息,结合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未来环境空气质量及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四、预警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
(一)预警分级。按照重污染天气发展趋势和严重性,将城市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
黄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橙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红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
(二)预警发布与解除。
1.预警发布。预测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相应预警启动条件时,一般应提前48小时发布预警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预警启动条件,且预测持续时间达到预警启动标准的,根据实际污染情况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接到市大气办通报的预警提示信息时,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及时按要求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原则上,启动预警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时间(8:00-18:00),特殊情况根据需求确定。
2.预警降级和解除。当预测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之下,且预测将持续48小时以上,应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发布信息。原则上,解除预警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时间(8:00-18:00),特殊情况根据需求确定。
3.预警级别的调整。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信息发布后,应急响应前,空气质量预测结果发生变化,与预警信息不符的,结合实际及时调整预警级别或取消预警。应急响应后,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达到更高级别预警条件时,依法采取升级措施。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分级
应急响应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Ⅲ级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Ⅰ级应急响应。
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发布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二)应急响应启动
沧州市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后,按照区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采取与预警等级对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也可根据辖区大气污染特征,适当调整应急响应措施。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有关工作。
(三)应急响应措施
1.精准实施差异化管控。工业企业减排措施应以停止排放污染物的生产线或主要产排污环节(设备)为主,在确保减排量可核实的情况下,也可采取降低生产强度、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效率的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不可临时中断的生产线或生产工序,提前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应急响应期间能够落实减排措施。应避免对非涉气工序、生产设施采取停限产措施,确保应急管控措施精准到位,降低对企业正当生产经营的影响。及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减排清单,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应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厂一策”操作方案,载明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涉气产排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明确应急减排措施具体的停限产生产装置、工艺环节和各类关键性指标,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对生产工序简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实施全厂停产、整条生产线停产和轮流停产的工业企业,可只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公示牌”。
(1)重点行业企业。指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中确定的39个行业企业和《河北省十一个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中确定的11个行业企业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南》要求开展绩效评级,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
(2)小微涉气企业。指电子元件、精密机加工、本册印刷、服装加工等非燃煤、非燃油、污染物年排放总量100千克以下且不含有生态环境部《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的企业。应急响应期间不予停限产,但需在黄色和橙色预警期间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和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红色预警期间停止使用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和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
(3)一般工业企业。指除重点工业企业和小微涉气企业之外的工业企业。其中,非燃煤、非燃油、不使用生物质锅炉、燃气炉窑小于1.4兆瓦的、不在建成区等敏感区域内的企业,黄色和橙色预警期间不予以停限产,但需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和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红色预警期间涉气工序停产,停止使用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和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塑料制品行业可参照执行。在建成区等敏感区域内的,或使用上述锅炉或炉窑的企业,结合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实际排放量,制定差异化的“一厂一策”管控措施。
(4)民生保障企业。指涉及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城镇)生活垃圾、市政污水厂污泥和危险废物、农副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不含燃煤、生物质锅炉)、中药饮品和制剂等涉及民生的保障类企业。应急响应期间实施“以热定产”“以量定产”,根据其承担的任务量和供暖面积等参数,核定最大允许生产负荷,科学制定应急减排措施。
2.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引导公众加强防护、倡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和强制性污染减排。
(1)Ⅲ级应急响应措施
①引导公众加强防护。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已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等,及时开启空气净化装置。
②倡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倡导公众夏天可适当将空调调高1-2℃,冬天可适当将空调调低1-2℃;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驻车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尽量减少对含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异味及油烟等产品的使用。
③强制性污染减排。
工业企业管控措施。依据沧州市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严格依法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
移动源管控措施。除城市运行保障车辆和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建成区内依法禁止重型和中型柴油及燃气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通行。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涉及原料和产品运输的单位应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其中,日常进出超过5辆的用车单位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面源管控措施。加强施工工地和交通扬尘控制。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依法停止露天作业(参与绩效评级的企业,按照绩效评级措施执行);除应急抢险外,原则上,施工工地依法禁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作业等;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依法禁止上路;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对区内主要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增加湿扫和洒水频次(冰冻期除外),但应避开早、中、晚交通高峰期。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焚烧。
(2)Ⅱ级应急响应措施。
①引导公众加强防护。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可采取弹性教学,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停止举办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②倡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倡导公众夏天可适当将空调调高1-2℃,冬天可适当将空调调低1-2℃;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驻车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自觉停驶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机动车;尽量减少对含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异味及油烟等产品的使用。倡导企事业单位可根据重污染天气实际,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③强制性污染减排。
工业企业管控措施。依据沧州市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严格依法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
移动源管控措施。除城市运行保障车辆和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建成区内依法禁止重型和中型柴油及燃气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通行。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钢铁、焦化、水泥熟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沥青混凝土等行业物料和产品公路运输采用纯电动、燃料电池重型载货车辆或国六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其他涉及原料和产品运输的单位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其中,日常进出超过5辆的用车单位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面源管控措施。加强施工工地和交通扬尘控制。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依法停止露天作业(参与绩效评级的企业,按照绩效评级措施执行);除应急抢险外,原则上,施工工地依法禁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作业等;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依法禁止上路;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对主要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增加湿扫和洒水频次(冰冻期除外),但应避开早、中、晚交通高峰期。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焚烧。
(3)Ⅰ级应急响应措施。
①引导公众加强防护。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可采取弹性教学,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停止举办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②倡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倡导公众夏天可适当将空调调高1-2℃,冬天可适当将空调调低1-2℃;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驻车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自觉停驶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机动车;尽量减少对含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异味及油烟等产品的使用。倡导企事业单位可根据重污染天气实际,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③强制性污染减排。
工业企业管控措施。依据沧州市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严格依法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
移动源管控措施。除城市运行保障车辆和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建成区实施单双号限行,依法禁止重型和中型柴油及燃气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通行。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钢铁、焦化、水泥熟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沥青混凝土等行业物料和产品公路运输采用纯电动、燃料电池重型载货车辆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其他涉及原料和产品运输的单位禁止使用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其中,日常进出超过5辆的用车单位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面源管控措施。加强施工工地和交通扬尘控制。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依法停止露天作业(参与绩效评级的企业,按照绩效评级措施执行);除应急抢险外,原则上,施工工地依法禁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作业等;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依法禁止上路;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对主要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增加湿扫和洒水频次(冰冻期除外),但应避开早、中、晚交通高峰期。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焚烧。
六、信息上报和总结评估
各相关部门(单位)按职责要求,在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次日起,向区大气办报送前一日应急响应情况。每次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终止后2日内,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对本次过程应急响应情况进行总结。
区大气办应及时对各相关部门(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准备、预警、响应等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督导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必要时向各有关单位通报。
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台账制度。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管委会统一组织领导全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完善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建立部门(单位)之间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统筹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响应等工作。可授权区大气办(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或解除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
(二)经费保障。区财政局应根据辖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和标志性战役目标任务合理安排资金,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督导检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应急技术支持和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物资保障。管委会统一制定应急响应期间应急仪器、车辆、人员防护装备调配计划,明确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维护主体、种类与数量。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能分工,配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人员防护器材等硬件装备,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顺利开展。
(四)安全保障。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后,区生态环境分局应及时书面通知区应急管理局。工业企业管控措施需要应急管理局审批的,经批准后方可实施。生产经营单位依法限产、停产期间,应急管理局和生态环境分局要加强沟通协调,依法确定限产停产企业安全风险等级,对风险较大的企业,要派专家及监管人员到现场,按照各自职责开展风险辨识,全面排查隐患,确保生产经营单位限产、停产期间安全稳定,避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在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企业应在应急响应启动、终止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相关要求确保应急响应全过程符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有序实施。
(五)落实保障。各相关部门(单位)应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监督帮扶工作方案,明确重污染天气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保证应急信息和指令及时有效传达。建立监督帮扶包联机制,深入实地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保障应急减排措施有效落实。对应急响应期间未落实减排措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追究责任。
(六)预报预警能力保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充实预报预警力量,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模拟、预报预警模型等软硬件设施。
(七)医疗卫生保障。社会事务局应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所致疾病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库,并按照预案做好患者诊治工作,确保应急状态下相关医务人员及时到位。加强相关医疗物资储备与应急调配机制建设。以易感人群为重点,加强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常识宣传教育。
八、预案管理
(一)预案宣传。宣传网信部(统战部)应充分利用沧州经济开发区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预案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法律法规、健康防护等宣传,及时、准确发布重污染天气有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二)预案培训。各相关部门(单位)应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培训制度,根据应急预案职责分工,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与时间,确保培训规范有序进行。
(三)预案备案。各相关部门(单位)应依据本预案修订要求,及时修编本部门(单位)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措施)》并报送区大气办;区大气办将本辖区修编后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报管委会审核印发后及时报送市大气办。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厂一策”操作方案应向区生态环境分局备案。
(四)预案演练。各相关部门(单位)应定期组织预案演练,重点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信息发布、措施落实、监督帮扶等进行演练,演练后及时将总结评估情况报送区大气办。
(五)预案修订。当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或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发生重要调整,或在应对实际中发现重大问题等,区大气办适时组织修订,报管委会。
九、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